为什么要进行苗木移植 为什么要进行苗木移植?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为什么要进行苗木移植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为什么要进行苗木移植?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本文目录一览:
苗木为什么要移植?该怎么移植?
移植前应灌底水,使苗床湿润,增加苗体水分。有两种常用的育苗方法:裸根育苗和带土球苗。育苗时应注意保护幼苗的根系,不要伤害或少伤害大根系,尽量保存须根,以利于今后的移栽成活。移栽前应将幼苗分级,不同等级的幼苗应种植在不同区域,以使幼苗生长一致,避免分化。
苗木移栽后可以增加行距,扩大营养空间,使其根系得到充分延伸,树木得到扩展,为苗木的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移植促进侧根和须根生长,刺激根系产生大量侧根、须根,促进根系生长发育,使根系数量显著增加,吸收面积扩大,形成完整发达的根系,提高幼苗生长质量。
春天是土壤解冻后移植幼苗直到树木发芽的好时机。当土壤在春天解冻时,树木的根在芽发芽之前就开始工作了。移植后,根系可以生长,并为长期吸水以供应地上部分做好准备。
春季移栽应根据树木发芽早晚、早发芽早移栽、晚发芽晚移栽进行安排。应在阴天或降雨前后进行。晴天移植应在清晨或下午进行,远离正午阳光。就近移栽苗木,随挖随栽;长距离移栽的幼苗,挖掘后立即用吸湿的草帘包裹,并根据距离和外部环境、运输、天气条件等浇水保湿。
在苗木移栽的高峰期,苗木生理活动旺盛,对水分和矿物质的需求量大等不利因素较多。植物表面创伤大,外部高温易失水。相对有利的因素是幼苗形成层分裂活动快,能迅速产生愈伤组织,保护和修复创伤,恢复正常活力。因此,移植后应采取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如设置支架和护栏,以防止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入侵;及时灌溉、施肥、除草、土壤、疾病
培育园林苗木大苗为什么要进行移植工作
长期在一个地方生长,根系得不到更长的生长。移植后扩大了株行距,增大了生长空间,改善了光照和通风状况,增强了肥水管理,再加上合理的整型修剪,有效地促进了的生长、发育出良好的根系和树形,成为优质的大苗。同时,移植的过程也是一个淘汰的过程,那些生长差、达不到要求或预期不能发育成优质大苗的小苗被逐步淘汰。
在圃苗木为何要移栽?移栽大树为何要提前断根?
1、任何一种苗木如果只是园圃生长为什么要进行苗木移植,没有经过过任何一次移栽为什么要进行苗木移植,那么这种苗木为什么要进行苗木移植的移栽成活率是要大打折扣的,如果一种苗木,从幼苗,到大苗,经过多次移栽,那么这种苗木的根系会更发达,苗木适应能力也会变强,苗木移栽成活率也会大大提高。
2、断根处理也称为回根、盘根或截根。定植多年的或野生的大树,特别是胸径在25~30cm以上的大树,应先进行断根处理,利用根系的再生能力,促使树木形成紧凑的根系,生发出大量的须根。在丛林内选中的树木,应对其周围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清理,疏开过密的植株,并对移栽的树木进行适当的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抗逆性。
断根可在大树移植前的1~3年,分期切断树体的部分根系,以促进吸收根的生长,缩小日后的根坨挖掘范围,使大树在移植时能形成大量可带走的吸收根。具体做法为:在移植前1~3年的春季或秋季,以树干为中心,以3—4倍胸径尺寸为半径画圆或方形,在保留两段或三段之外挖宽30一40cm宽的沟,深度视树种根系特点而定,一般为60一80cm.挖掘时,如遇较粗的根,应用锋利的修枝剪或手锯切断,使之与沟的内壁齐平,如遇直径5cm以上的粗根,为防大树倒伏L般不予切断,而于土球外壁处进行环状剥皮(宽约10cm)后保留。并在切口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有利于促发新根。其后,用拌和着肥料的泥土填入并夯实,定期浇水。到翌年的春季或秋季,再分批挖掘其余的沟段,仍照上述操作进行,如图4-1所示。正常情况下,经2~3年,环沟中长满须根后即可起挖移植。在气温较高的南方,有时为突击移植,在第一次断根数月后,即起挖移植。如广州等地,通常以距地面20~40cm处树干周长为半径,挖环行沟,沟深60一80cm,沟内填满稻草、园土后浇水,修剪树冠。保留两段约占1/4的沟段不挖,以便有足够的根系不受损伤,能够继续吸收养分、水分,供给树体正常生长40—50d后,新根长出,即可掘树移植。
苗木移植是什么?
(transplanting of nursery stock)
(林民治)
为获得一定规格的苗木而对播种苗或分殖苗进行换床培育的技术措施。这样培育的苗木,称为移植苗。苗木经过移植,能增加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营养面积,改善养分、水分、光照和通风条件,促进侧根、须根的发育,避免主根过长,加速苗木地上部分生长,形成良好的苗茎和苗冠,提高苗木产量。苗木移植的次数和培育时间的长短,决定于该树苗的生长速度和造林绿化对苗木的要求。速生树种如桉树、木麻黄、喜树等,只需移植一次,在移植区培育几个月,即可达到要求。生长较慢的树种如红松、云杉、冷杉、竹柏、陆均松、油杉、雪松、金钱松等,一般要移植1~2次,培育2~4年才能成苗。供城市绿化和“四旁”植树等用的大苗,均需多次移植培育。培植移植苗的主要技术如下:
整地与施基肥
为利于移植苗根系发育,移植区应设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地段。整地深度应比播种区深,一般是30~35厘米。施足基肥。
移植季节
春、秋和雨季均可移植,但一般以在春秋苗木地上部分尚未萌动而其地下部分开始生长活动时移植为好。此时土壤水分条件好,气温不高,苗木地上部分蒸腾小,体内的水分易保持平衡,移植后缓苗期短,成活率高。各树种在春秋移植的顺序,应根据其萌芽的先后来决定。萌动早的先移植,萌动晚的后移植。一般是针叶树苗宜先,落叶阔叶树苗次之,常绿阔叶树苗最迟。秋季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也可在苗木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后立即移植。因为这时苗木根系尚未停止活动,移植后根系可以恢复生长,容易成活。但冬季土壤冻结的地区,则不宜秋季移植。常绿树可在雨季移植,中国北方应在雨季开始来临时进行,南方以梅雨初期移植为宜。移植最好在阴天或静风的清晨和傍晚进行。切忌在雨天或土壤过湿时移植,以免土壤泥泞,影响苗木根系舒展和破坏圃地的土壤结构,降低移植苗的成活率与生长速度。
移植密度
根据苗木的生长速度、苗木大小、苗冠和根系的发育特性、培育的目的和年限、气候、土壤等条件决定。一般速生树种比慢生树种密度小;阔叶树种比针叶树种密度小;大苗比小苗密度小;苗冠开展、侧须根发达者密度宜小些;培育年限长者比培育年限短者密度小些;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地方,苗木生长较快,其密度宜小;使用畜拉工具或机引工具进行苗期抚育的,其密度也要小些。常用的株距为10~30厘米、行距15~50厘米。
移植方法
苗床干燥时,应先灌水,湿透苗床,等土壤半干不湿时起苗,并立即进行分级,将不同规格的苗木分区移植,使其生长均匀,减少分化。移植前苗木要适当修剪,将过长和劈裂损伤的根系剪掉,根系保留的长度一般为15~25厘米。常绿阔叶树要剪去部分枝叶。萌芽力强的阔叶树如泡桐、杨树、刺槐等,其地上部分可适当修剪,也可截干后移植。移植有裸根与带土坨移植两种。当年生的常绿小苗及大多数的落叶树种均可用裸根移植。裸根移植应特别注意保持根系湿润,起苗后一般要立即用泥浆浆根,盛于垫有湿润苔藓或稻草的容器内,随栽随取;有条件的可置于密封车或密封箱中,并洒清水保湿,更能保护苗木的根系,提高移植成活率。一些裸根移植难成活的树种,和第二次移植的常绿树苗和直根系的树种,以及名贵树种如南洋杉、雪松等,均应带土坨移植。移植方法有用人工移植和机械移植两种。根系发达的用穴植或沟植;主根细长而侧根不太发达的苗木,用移植锥或移植铲进行孔植或缝植。但根系均要充分舒展,才易成活。移植的深度应比原来苗木地径(土痕)略深1~2厘米。移植后要及时进行灌水以缩短缓苗期,提高苗木成活率。
抚育管理
中耕除草的次数,应根据土壤、气候条件和杂草多少而定。移植后第一年一般应中耕5~6次,第二年4次,以后逐年减少。苗干高度应视用途而定,用作行道树的,一般为3~4米;用作防护林的,一般为1~2米。平茬是改善苗木干形的一种有效措施,萌芽力强的落叶树种,若苗木干形不合要求,长势不旺或地上部分遭到严重损伤,可在移植后一年的早春萌发时齐地平茬,以便重新长出端直强壮的主干。平茬后要覆盖3~5厘米的细松土,以防水分蒸发和切口干燥。萌条发出后,选留一个健壮直立的作为主干,其余的摘除。用于园林绿化的某种树种,当苗木主干长到一定高度时(一般为2米左右),可剪梢或除去顶芽,抑制高生长,加速直径生长和侧枝扩展,使树冠开阔匀称。树冠的整形可根据用途而定,行道树可让其长成自然冠形或修成伞形;观赏树种可修成扇形、杯形、烛台形、圆锥形、圆球形等;用作防护林的,多为自然冠形。
出圃
出圃苗有带土坨和不带土坨(裸根苗)两种。落叶阔叶树种起苗时多不带土坨,常绿树种一般要带土坨。不论带土坨与否,均应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带土坨的大苗,土坨直径一般为根际直径的6~12倍。挖出后随即栽植的可不包扎;若长途运输,应用草帘或草绳包扎,以防土坨散开。(见苗木出圃)
参考书目
孙锦等编著:《园林苗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关于为什么要进行苗木移植和为什么要进行苗木移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为什么要进行苗木移植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